<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以生态之美成就绿色发展优势

        发布时间: 2022-12-26 08:54:02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打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聚焦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精准谋划,科学施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厚实舒美的绿色屏障。

        12月21日,省政府与中林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组建区域合作平台公司、国家储备林建设、中部木材城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山西省绿色低碳标杆示范建设、构建山西省生态多元化补偿机制等六个领域开展合作,必将推动全省林碳产业体系向更高层次迈进,助力我省高质量发展。

        聚焦国家战略扩增量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我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以生态省建设为牵引,以“三长”制为抓手,以科学绿化为遵循,统筹“全生态”治理,全力构建生态大动脉,按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快车键。

        在永和县黄河沿线的山坡上,国槐、油松、黄栌、山桃等乔灌木为昔日的荒坡披上彩衣,百花迎春、绿叶护夏、红叶映秋的美景,时时处处皆可入画。

        林草兴则生态兴。扎实的绿化工作使我省生态功能日渐完备、生态底色愈加浓厚、生态根基更加牢固。2013年—2021年,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4164.76万亩,防沙治沙工作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实施亚高山草甸保护修复、退化草地改良等生态修复工程,2020年底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21年底,我省8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县被命名为国家“两山”基地。

        我省将生态保护修复与资源节约集约相衔接,实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三个批次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以及土地整治等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创新露天煤矿准入、临时用地还地等长效机制,制定全省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150座矿山达绿色矿山标准,位居全国前列。

        太原市杏花岭区采用生态经济型与生态景观型修复融合,创新“卸荷降坡、修筑马道、喷播灌草、固土保水”边坡治理及“客土覆盖、科学整地、林草融合、景观异质”生态修复技术路线,使得太钢东矿露天矿矿区由生态脆弱区转变成生态良好区。

        协议提到,中林公司要支持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和全省矿山修复治理,在黄河流域投资建设菌草种植全国示范区。今后,我省通过扩绿复绿实现“量的突破”,绿色版图中的林草资源将更为丰盈。

        坚守生态底线优存量

        冬日的长治上党区陶清河湿地,金黄的芦苇随风摇曳,白骨顶鸡、白天鹅、绿翅鸭等鸟类或在空中盘旋飞舞,或在水中嬉戏觅食,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驻足拍照。

        生态环境保护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才能有效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以来,我省强化顶层设计,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机制,按照“保护发展并重,坚守生态底线”原则,综合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41万平方公里,实施依法保护、系统保护、重点保护,着力筑牢生态保护根基。颁布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省禁牧轮牧休牧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推动2100多万亩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5800多万亩永久性公益林得到立法保护。出台《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首次上升到法律保护层面。2020年6月,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面退出劣V类,2021年全部提升到IV类水质以上,2022年上半年亚类及以上断面比例达52.4%,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建立保护地体系强化生态保护精度。我省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优化生态空间和保护格局,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以旗舰物种及珍稀濒危物种为重点强化栖息地和原生境修复,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提升生态保护成效。88%的野生动物种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华北豹数量明显增加,成全国最多的省份;30余种植物、17种鸟类在我省有了新分布和新纪录,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不断扩大,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省坚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出台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和保护修复保障机制,启动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激发产业潜能提质量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我省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多角度探索生态经济转化模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做好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全国率先颁布经济林发展条例,大力发展林草产业,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互促共荣。2012年—2021年,全省林草产值由311亿元提高到600多亿元。

        稷山县依托我省唯一一家林木(花卉)专类公园——稷山国家板枣公园,以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为引擎,借力产品区域优势,成立板枣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精心打造板枣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全链条产业增值效益不断显现。我省启动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打造森林体验基地、养生基地等。2021年,全省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达98家,森林旅游人数2200万人次。陵川县丈河村十几年前还是个穷山坳,如今依托深厚的生态底蕴,建设南太行森林康养慢生活休闲度假村,开发森林南北康养谷、中药养生谷。这一绿色产业让该村外出谋生的村民都返乡工作,收入更是翻了几番。

        协议提出,“增加活立木蓄积量,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通过林草业碳普惠体系建设,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等方式支持鼓励全民参与林草碳汇行动”。我省率先对2017年—2020年生态扶贫项目营造符合开发条件的生态林进行碳汇项目开发,探索形成资源型省份全省域森林碳汇开发机制,充分释放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发展清洁best 365官网体育投注_365bet娱乐投注_博大365和新best 365官网体育投注_365bet娱乐投注_博大365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我省履约率达99.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我省将继续推动“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交融、互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精准施工,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山西,绿色发展,潜力无限。(记者张丽媛 程国媛)


        责任编辑: 常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