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炎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承前启后重要的文明始祖,史称之为“三皇”之一,为“农皇”,黄帝列为“五帝”之首。神农是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综合性大发现家”,在人类启蒙智慧的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历史贡献不止一项,而且是更多领域的发明与创造,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战争防御、文字发明、医疗保健、天文地理等贡献之大,史无前例。因此,被后人称为“神农”,供奉为“太阳神”,象太阳一样光芒万丈,照耀中华大地,子孙万代永享神农之福年。
神农氏历72世。按考古学推理,30年为一代,约2160年;炎帝八世530年,累计时间长达2693年。黄帝乃七世炎帝少典之子,在位100年,与榆罔为同父同母,史上也云同父异母兄弟,祖籍山西高平人。以戏、器、小帝、祝融为代表的炎帝后裔,迁徙南下至湖北湖南、一带生活和拓展疆土,繁衍后代,祝融主宰南方,奉为南方火神。炎帝后裔蚩尤九黎也随之南下,发展到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族裔誉满中华大地。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话题,就是有关神农氏炎帝的发明与创造。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在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神农氏炎帝这个不朽的历史人物,深深地刻在了历史岁月的巅峰之上。他的人文历史价值观一直根植于民影响了民族发展几千年,至今仍然离不开祖先的发明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带领先民跨入新石器时代,由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公社,首先建立上党伊耆国上下都城。“上都”即上党羊头山之都,“下都”可能在阳城沁水之间的下川、析城山一带。共称人类的家园,即历史上的神山老母——“昆仑山”。昆仑山的来历是神农氏炎帝之父少典(祁昆)名字的延续与概括性定论。《山海经》记载:“北方有鬼国。为少典、女娲、少昊、共工、炎帝、神农、羌戎人。”从养蚕丝绸、陶土工艺、草药种植、石器工具科学测定,神农氏炎帝刀耕火种的年代,至少在10000—8000之间,8000年文明的历史不是一句空话。
一、历史伟人对神农炎黄的评价
笔者认为,从神农氏到榆罔炎帝时期,累计执政时间长达2693年,不是一代之功,而是若干代神农氏与炎帝的不懈努力,获得了来之不易的20项重大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旧唐书·音乐旨》记载:“粮食伊始,农之所先。”《隋书·辛彦传》中评价:“时国家草创,百度伊始。”《白虎通》记载:“炎帝者,太阳也。”
孙中山先生在祭典炎帝时说:“炎帝务农桑,筑称室,初定家邦;创文字,造舟车,走出洪荒;巍巍先祖功德,绵绵万世流芳。”1937年4月5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陵。中国共产党的《祭黄帝陵文》系毛泽东亲笔撰写。发布当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从洛川县出发前往黄陵县拜谒黄帝陵。1986年3月,耿飚同志题词“炎黄子孙,协力振兴中华。”1987年6月,陈云同志题词“炎黄子孙,不忘始祖。”1988年,邓小平同志为黄帝陵题写“炎黄子孙”。1991年6月1日,薄一波同志为神农题词“勇尝百草教民稼耕,大智先祖伟哉神农”。1991年8月20日,江泽民主席题词“炎帝子孙,情满华夏”。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值得敬仰我们的祖先。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考察祭典黄帝时指出:“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
二、20项重大技术发明与创造
1. 制作耒耜,刀耕火种。发明农业工具。《周易·系辞下》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三皇本纪》记载:“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用,以教农耕。”《白虎通》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种。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
2. 丹雀衔穗,始种五谷。发明五谷嘉禾。《拾遗记》记载:“神农时,有丹鸟衔九穗禾,有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管子》记载:“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古史考》云:“神农时,人方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而食之。”《国语·鲁语上》记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3. 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发明丝绸纻麻。《淮南子·齐俗训·引·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庄子·盗跖》记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汉书·食货志》记载:“嘉谷、布帛,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山海经》记载:“名曰帝女桑”,炎帝女儿死后变成桑树,麻纺丝绸发轫于此。
4. 日中为市,各得其所。发明农贸市场。《周易·系辞下》记载:“炎帝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通典》记载:“自神农列鄽于国,以聚货帛,日中为市,互交有无。”《易》记载:“神农为市,交易而退。则商贾自炎帝始也。”
5. 作五弦琴,天地之和。发明音乐歌舞。《世本·下篇》记载:“削桐为琴,结丝为弦,曰‘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太平御览》记载:“神农命刑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是曰《下谋》也。”《新论》记载:“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山海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始为钟,为乐风。”《礼记》曰:“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拾遗记》记载:“奏九天之和乐,百兽率舞,八音克谐,木石润泽。时有流云洒液,是谓霞浆,服之得道,后天而死。”《新论》记载:“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6. 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发明弓箭兵矢。《物原》记载:“神农因造干戈殳戟矛斧。”《周易》记载:“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逸周书》云:“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斫木为耜、鉏、耨,以垦草莽。”
7. 陶埏为器,人寿年丰。发明陶土制埏。《逸周书·佚文》记载:“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斫木为耜、鉏、耨,以垦草莽。”《周礼》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路史》记载:“受火之瑞,上承荧惑,故以火纪时焉。于是修火之利,范金排货,以济国用;因时变果,以抑时疾,以炮、以燖、以为澧洛。谓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而食于土,于是大埏埴以为器,而人寿。”
8. 天文历法,催生万物。发明四时节气。《尸子·重治》云:“神农理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谓之神农。”《神农记》记载:“天地未分,悬经纬以发萌;形变有质,奠山川以播气。名与无名,幻着五色;生生不停,念念成环。三皇者,天地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三皇本纪》记载:“神农氏作蜡祭。”
9. 鞭尝百草,知苦辛寒。发明医药草治。《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三皇本纪》记载:“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 《神农本草·佚文》记载:“太一子曰:凡药上者养命,中药养性,下药养病。神农乃作赭鞭钩从六阴阳,与太乙外巡五岳四渎,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灰,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治主,当其五味,一日七十毒。”《搜神记》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神农本草经》记载:“百病之理,得以有类;尝味百药,以极夭枉。轻身补虚,上中下药君臣佐使;寒热破积,百药合365种。神农者,医祖也。……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帝王世纪》记载:“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着名高级中兽医师李玉振对《神农本草经》研究认为,365种草药。其中产地在上党地区的草药有107种之多,占29.3%。上品有40种;中品有33种;下品有34种。足可鉴,尝百草神话并非空穴来风。
10. 茶之为饮,解毒利身。发明茶草疗毒。《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西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药性赋》所载:“本草之作,肇始炎皇,肇始也。炎皇神农氏也,本草之为书,由神农尝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始兴医药,相救为之本草。”《路史·外纪》记载:“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泽潞党参为茶,天下上品。”
11. 筑井为饮,疗病养人。发明田井阡陌。《太平寰宇记》记载:“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上党记》记载:“神农庙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二白,味甘美,呼为神农井。”《礼记·月令》记载:“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本草纲目》记载:“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花水,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
12. 煮海为盐,美味烹调。发明调味疗伤。《世本》记载:“宿沙氏煮海水为盐。”《绎史·炎帝纪》“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淮南子·道应训》记载:“昔宿沙氏之官,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路史》记载:“帝魁之立,祗修自勤,宿沙氏始叛,……其臣箕文谏之,不听,杀之。宿沙氏之民自攻其主以归。”
13. 刳木为舟,以济不通。发明水陆车舟。《周易·系辞下》云:“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吕氏春秋·君守篇》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14. 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发明农耕为本。《周易·系辞下》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炎帝为火师。”《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史记·平准书》记载:“江南火耕水耨。”《礼记·月令·夏季》记载:“毋发令而待,以方神农之事也。”
15. 勤耕厉写,着章三书。发明汉字文明。着写《穗书》、《神农本草经》、《蜡祭》三部开天力作。《路史》记载:“乃命屏封作穗书,以同文颁令。命白阜度地,纪脉水道,窬木方竹,杭潢洋而有亡大。”《三皇本纪》记载:“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路史》记载:“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于是而天坠之蕴尽矣,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文字备,于以存乎记注,乃着绩。史皇神农后,盖神农已作《穗书》,书与穗相因,起今上党羊头山,神农始种五谷,西连仓颉古庙,乃知仓颉君天下者,非臣也。”《帝王世纪》记载:“其史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鹖冠子·近迭》记载:“仓颉作法,成史李官”。《路史》记载:“黄帝乃命沮诵作《云收》,孔甲为史执,青纂记言,动惟实。”《世本》注云:“仓颉、沮诵黄帝史官。”屏封、仓颉、李官、沮诵、孔甲、青纂等人为华夏民族文明发现的始祖。
16. 风水堪舆,相宜土地。发明麻衣相术。《淮南子》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藏外道书》记载:“地居三才之中,言地理而天人理,即相应焉。人欲相地,天亦相人;人欲择地,地亦择人。”《白虎通》记载:“因天之时,分地之利。”
17. 台榭而居,祀于明堂。发明土木建筑。《淮南子》:“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人之,养民以公。”《新语》记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在人者可相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皇王大纪》载:“兴农桑之业,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为台榭而居,治其丝麻为之布帛。”
18. 修补洛书,完善河图。发明神农八卦。《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遗书,故称神农八卦,亦称《连山易》、《归藏易》,有《神农八卦十二象图》。”《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民。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为六十四(爻)[卦]。”《周易》记载:“天地这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神农在伏羲氏《河图洛书》的基础上充填二卦,完成六十四卦。一年分为“四季八风”,细分24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何谓八风?距日。冬至45日条风至;条风至45日明庶至;明庶风至45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45日景风至,景风至45日凉风至;凉风至45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45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45日广莫风至。”《初学记·卷二十一》记载:“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伸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着九六之爻,谓之周易。”
19. 采峻冶铜,鼎振华夏。发明青铜冶炼。《拾遗记》记载:“炎帝神农,采峻锾之铜以为器。峻锾,山名。下有金井,白气冠其上,人升于其间,雷霆之声,在于地下。井中之金柔弱可以缄也縢。”《拾遗记》又记载:“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伐蚩尤,陈兵于此,掘深百尺,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青色而利。”《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崩焉。”
20. 仁和之治,建伊耆国。发明联盟政权。《汉书》记载:“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又城池之设,自炎帝始矣。”《路史》记载:“帝魁之立,祗修自勤,宿沙氏始叛,其大臣固执而哗诛,临之以罪而始弗服,其臣箕文谏之;不听,杀之。三卿朝而亾礼,怒而拘焉。哗而弗加,哗卿二,宿沙氏之民自攻其主以归。”《世本》记载:“夙沙氏叛,以归帝魁。则非临也。”《路史》记载:“乃课工定地,为之城池,以守之。后岁省方,观民设教,月省时考,终岁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补遂不,乃伐不遂,而万国定。”《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又曰伊耆氏。”《淮南子·汜论训》记载:“夫神农、伏羲,不施赏而民不为非,然而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民。”《越绝书》记载:“神农不食天下而天下共富之,不以自智而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三、神农氏炎帝疆界四至明晰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人之,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故其化如神。其地南至交址,北至幽都,东至阳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帝王世纪·星野垦田·第九》记载:“自天地设辟,未有以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之王天下也,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及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路史·后纪·引世纪》记载:“自天地设辟,未有经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言:神农王天下,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盖所制里于今有所不同者。”
四、其后的历史更进再铸辉煌
总结历史,追溯历史,正本清源,古本史书,对此确有记载。其实,这些发明创造,都来源于民众的智慧,是神农氏炎帝汇聚民间智慧,用人之长,进行大力推动,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贡献。
正本清源,追溯历史,史书也多有抵牾之处。笔者认为因为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认识也会不同,记载的内容不一定确切,但不会相差太远。人类供奉的文明始祖,还是从统治和决策层面考虑,呈现给大家的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小技与大德,小恩与大慧的关系。大者是伟人巨匠,小者则是大海之中的一粒沉沙。
从神农氏72世至炎帝八代为政权,统治农耕,历时2693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实践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贡献,历史不容诋毁。此后的发明创造,则是一种对古人技能的细化和精进、完善而已。
如《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吕氏春秋》记载:“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衰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成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从两部古老的史书上记载的始作技能之人分析,除史皇作图发明文字、容成作历,是神农氏炎帝时期人物之外,其余,多数是在黄帝之孙,颛顼、帝俊和大禹时代人物,说明要比神农氏代晚很多。榆罔(参卢)炎帝已经是八代炎帝之末,在历史上已经连续执政近三千年之久。所以说,古人对神农氏炎帝之功绩,追溯为“三皇之圣”中的“至圣农皇”,与伏羲、女娲齐名并称。而黄帝才列入“五帝”之中,是有其历史原因和规则的。这些百技百艺人物,按《吕氏春秋》介语,可称谓“二十位圣人也”。神农氏的历史地位,乃处于极高的启蒙和初创年代,有百世巨匠之师的美誉。《旧唐书·音乐旨》记载:“粮食伊始,农之所先。”《隋书·辛彦传》中评价:“时国家草创,百度伊始。”充分表明神农的历史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