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的一个主要议题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会议提出,中央深改委以后的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三个导向”对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应该深化研究,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最终指引和阶段性标准。
问题导向是谋划改革的出发点
改革不是牵强附会,也不是无事生非,而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发力。这次疫情暴露出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我们要“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继续推出一批重要改革方案,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具体提到五大方面改革,涉及9种机制和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统领下的14个体系。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新时代要实现由富到强的跨越,仍然要依靠改革开放应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险和挑战。有矛盾和问题就需要改革,在这个意义上改革永无止境。改革是变,巩固改革成果是不变。我们要时刻清醒认识变与不变,随时抓准主要矛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握好主旋律,号准时代的脉搏。
富起来以后的问题主要是健康老龄化,满足老年人需要、照料病残老年人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解决这个问题要积极探索。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各地也应该反思。有研究认为,武汉医疗资源不足问题,与公立医院比例低直接相关。各地尤其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医疗的公益性就是人民性,医疗不能过度市场化。即使没有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随着老龄化程度提高、二胎生育增加,对医务人员的需求增长也是长期趋势。不断发生的伤医、辱医事件使许多人不愿意学医的情形,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扭转过来。
富起来以后的骄、奢等问题要重视,以健康的文化生活保证人们思想健康不走偏。人民将不仅是文化消费者,而且成为文化生产的重要力量,促进文化大众化需要制度保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不能不扫一屋,光叫外卖,甚至沉迷于无益的网络游戏。学业也不刻苦钻研,只是想着怎么投机取巧。科研需要为提高产学研的结合和转化能力,不能搞闭门造车那一套。
目标导向是推进改革的最终指引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自己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坚持目标导向要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条主线,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体现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改革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但是又总是要依靠某个方面的重点突破加以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是动态平衡的,为了达到这种状态,顶层、上级与改的和不改的要相互配合,自觉补台。
改革是触动利益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如果不能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改革进程就会遭到消极抵制甚至某些破坏。公立医院和中医在成功应对这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以后的医疗体制改革中,需要注意维护公立医院和中医的地位。在凝聚力量、趋向总目标时,我们要自觉把握“两个统一”:把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需要、符合基层期盼统一起来,把解决问题、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统一起来。
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是一种总体性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如何平衡?什么领域主要依靠市场?哪些领域政府要当仁不让?只有中央要求、基层期盼形成共识,并且与实践要求相顺应,改革才能势如破竹。具体到公共卫生事业,除了公私立医院、中西医的平衡以外,疾控体系怎么加强,医护人员的编制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直面,也不能邯郸学步,盲目学习外国。
结果导向是检验改革的阶段性标准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的举措有没有背离总目标,要看具体某项改革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坚持结果导向就是要聚焦重点、紧盯实效,随时开展重要领域改革进展情况评估检查,克服只说不做、表面落实的形式主义,克服说了不管、以为动动嘴基层就认真落实的官僚主义,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盯住抓落实。我们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出改革成效,把改革置于督察下进行,以强有力的督察确保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方向不偏离,使改革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是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又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具体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第一,我们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要认真推进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以后要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第二,疾病预防控制依靠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主要依靠公立医院。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要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
第三,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要快速响应,高效指挥,有效协同。要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要健全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的有效协同机制;要平战结合、补齐短板,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
第四,应急医疗救助要方便群众。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并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要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有针对性地免除医保支付目录、支付限额、用药量等限制性条款,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就诊后顾之忧。要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第五,应急物资保障要更加有力。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要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要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各级干部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成绩怎么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考好的要及时补课,化危为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个导向”,用好改革这把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金钥匙”。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南方杂志)